[拼音]:Xie Xingsheng 戲曲服裝設計師、工藝美術家。江蘇吳縣人。1929年到上海戲衣作坊從王錦榮學藝,數年后開始從事戲曲服裝設計工作。30年代起,喜愛國畫,
[拼音]:sichuan jinqianban 四川曲種。它的唱腔是前輩藝人在川劇高腔一些曲牌的基礎上加工、改革而成。早期(清代)的演出方式都是“跑鄉
[拼音]:liyuan jicheng 清末戲曲演出臺本匯集。李世忠(良臣)編刊,安徽竹友齋刊刻。卷首有清光緒四年(1878)李世忠所寫序文兩篇。內收劇本47種。除兩種昆曲劇
[拼音]:daqu 中國古代的一種大型歌舞樂曲。它對戲曲音樂的形成有重要影響。這種樂曲形式在漢代已出現,到隋、唐時期,由于廣泛吸收了國內外各民族的音樂文化而
[拼音]:Huang Linchuan 廣東漢劇演員,工老生。又名黃儀,廣東大埔人。12歲入大埔同藝社,先后拜李祝三、詹欣、郭維政為師,學老生。他精于唱功,嗓音洪亮渾厚
[拼音]:zhuangshi changfa 戲曲演唱方法。又名做腔、耍腔。明王驥德《曲律》說:“樂之筐格在曲,而色澤在唱。”戲曲演唱中的裝飾唱法,就是潤飾樂曲,使之富
[拼音]:panzi 四川曲種。以兩只竹筷敲磁盤擊節演唱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川東。盤子多由打花鼓藝人兼唱,演唱時,無樂器伴奏,自敲磁盤擊節。敲擊手法有:敲盤沿
[拼音]:chaozhouge 廣東曲種。流行于廣東潮汕等地區。傳說由元明以來北方的評話、彈詞流傳到潮州以后演變而成。該曲種流傳地區很廣,除潮汕和閩西南地區外,香
[拼音]:suzhou laolangmiao bei 清代戲曲文物。“老郎”是舊戲班中供奉的“祖師神”。蘇州老郎廟在蘇州城內鎮撫司前(今蘇州市毛筆廠院內)。廟內原有從清雍正
[拼音]:ruichang chuangu 江西曲種。流行于江西瑞昌、九江和武寧等贛北語系諸縣。舊稱“龍船鼓”,為濱湖水鄉于端陽節龍舟競渡時演唱的小曲。清乾隆年間,瑞昌
[拼音]:jiang Shiquan 清代文學家、戲曲作家。字辛畬、心余、苕生,號清容、藏園,晚號定甫。先人本姓錢,明亡,從浙江長興逃難到江西鉛山,改姓蔣。士銓母姓
[拼音]:liang qiuyan 眉戶作品。作者黃俊耀。原名《婚姻要自主》,1951年由渭南文工團排演。劇本幾經修改,易名《梁秋燕》,于1953年出版單行本,并由陜西省戲
[拼音]:Shao Can 明代戲曲作家。字文明。一說名宏治,號半江。江蘇宜興人。生卒年不詳,約生活于明成化、弘治年間。據明萬歷《宜興縣志》和清嘉慶《宜興舊縣志
[拼音]:Peng Huating 川劇鼓師。藝名彭三三,四川簡陽人。先學娃娃生、武生,后轉習司鼓。他伴奏的特點是,要求鑼鼓與曲牌銜接時不露痕跡,講求鑼鼓的韻味。他
[拼音]:qingfengzha 揚州評話傳統曲目。作者浦琳,字天玉,揚州江都人。據清乾隆六十年(1795)刊印的《揚州畫舫錄》卷9“小秦淮錄”一條記載,浦琳“右手短而捩
[拼音]:quyi gailun 曲藝藝術研究著作。侯寶林等著。1980年出版。全書分為兩編。第 1編共 5章:《曲藝藝術的歷史源流》、《曲藝藝術的基本特點》、《傳統曲藝
[拼音]:Guo Pinwen 祁劇演員,工小生。湖南祁陽人。12歲入芝蘭班品字科學戲 6年,為祁劇名小生何月波、何翠福得意門生。能文能武,唱做俱佳。表演代表劇目有《
[拼音]:shizhuang xinxi 清末出現的表現現實生活的新編戲曲,以穿戴時裝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已有《煙鬼嘆》演出,到資產階級戲曲改良活動時期(191
[拼音]:duqu xuzhi 古典戲曲音樂論著。作者沈寵綏(?~1645),字君澂,江蘇吳江人,明萬歷年間很有造詣的歌唱家,精于聲韻。《度曲須知》與作者另一著作《弦索
[拼音]:Zhou Yibai 戲曲史家,戲劇理論家。一作夷白,原名炳垣(一作炳然),曾名一介、慕頤,筆名六郎、劍廬、云谷,一度化名楊其敏。湖南長沙人。童年喪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