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愈合過程根據骨折局部組織學特點人為地分為3期: (1)血腫機化演進期:骨折后,斷端髓腔內、骨膜下和周圍軟組織內出血形成血腫,并凝成血塊,引起無菌性炎癥,形成肉芽組織并轉化為纖維組織。與此同時,骨折斷端附近骨內、外膜深層的成骨細胞在傷后短期內即活躍增生,約一周后即開始形成與骨干平行的骨樣組織,由遠離...
分兩類,一類為膜內化骨,由骨內、外膜成骨細胞在斷端內外形成骨樣組織鈣化形成新生骨,在骨折處匯合,形成梭形短管,即內外骨癡。另一類為軟骨內化骨,由斷端、髓腔內的纖維組織轉化為軟骨組織,軟骨細胞增生鈣化、骨化而形成的腔內骨痂和環狀骨痂。 ...
主要因素有: (1)病人的年齡:兒童愈合較成人快; (2)骨折部的血液供應:血供良好者愈合快; (3)感染影響骨折愈合; (4)軟組織損傷的程度:損傷重者愈合慢; (5)軟組織嵌入將使骨折不愈合;
骨折臨床愈合標準: (1)局部無壓痛及縱向叩擊痛; (2)局部無反常活動; (3)x線片顯示骨折線模糊,有連續性骨癡通過骨折線; (4)外固定解除后傷肢滿足以下要求:上肢能向前平舉1kg重量達1分種,下肢不扶拐在平地能連續步行3分...
急救的目的在于用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挽救生命,保護患肢,使之能安全而迅速地運送至附近醫院,以便獲得妥善的治療。 (1)一般治療:首先搶救生命,抗休克,輸血、輸液,保持呼吸道通暢。 (2)創口包扎:用繃帶壓迫包扎,大血管出血時可用止血帶,骨折端如戳出創口并已感染,不應立即復位。
其意義有三點: (1)避免骨折端在搬運時移動而更多地損傷軟組織神經或內臟; (2)骨折固定后即可止痛,有利于防止休克; (3)便于運輸。 ...
(1)復位:即恢復骨折段至正常解剖關系(解剖復位),或至功能滿意的解剖關系(功能復位)。 (2)固定:即維持復位后位置,待其堅固愈合。 (3)功能鍛煉:即在復位和固定的基礎上,鍛煉傷肢和全身,以達到促進骨折愈合和恢復肢體功能與全身健康的目的。 (4)內外...
矯正骨折端各種移位,恢復正常的解剖關系,對位(指兩骨折端的接觸面)和對線(兩骨折段在縱軸上的關系)完全良好者稱解剖復位。 臨床上有時雖盡了最大努力,仍末使骨折達到解剖復位,愈合后對肢體功能無明顯影響者,稱功能復位。 骨折復位的一般標準是達到功能復位,即: ...
隨著西醫和中西醫結合治療手段的發展和帶圖像增強器電視熒光屏x線的應用,以及功能性石膏支具的使用,絕大多數骨折可用閉合復位方法治療,少數可用閉合復位加經皮穿針治療(如不穩定肱骨髁上骨折等)。但仍有一部分骨折必須手術治療,有些手術指征是相對的,手術者應根據病人和骨折的具體情況,結合技術和設備條件,慎重選擇治療方案。 ...
常用的外固定方法有小夾板、石膏繃帶、外展架、持續牽引和穿針外固定器。 小夾板固定常用于肱骨、尺橈骨、脛腓骨、橈骨遠端以及踝關節等部位的骨折。對一些關節內骨折、關節附近骨折及股骨骨折等多不適合小夾扳固定治療。 對于骨關節損傷及骨關節術后外固定多選用石膏繃帶。 ...
(1)絕對適應證: ①用手法難以復位或固定不能維持復位后位置的骨折。 ②可能有軟組織嵌入斷端的骨折。 ③骨片較大有移位,將影響關節功能的關節內骨折。 ④有嚴重移位的骨骼分離和骨折。 ⑤閉合方法難以復位和維持...
內固定系統是指在人體內采用某種器械使骨折部位在復位后不發生移位的方法。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應解剖復位,要求恢復骨結構的完整性,避免有骨的缺損。理想內固定要求在合理的時間內獲得骨折堅強連接。手術操作要簡便,盡量減少周圍軟組織的剝離。內固定要設計合理,符合骨折部固定的生物力學要求,在骨折愈合過程中使骨折面相互靠擾,并能保持骨折部位...
常用內固定物有接骨板、螺絲釘、髓內針、骨圓針、不銹鋼絲、各種特殊形式的內固定物(如三刃釘、鵝頭釘)。 選擇內固定方法時,首先應對各種內固定物的優缺點做全面了解及比較,并對具體病例進行全面認識和分析,按照揚長避短的原則選擇內固定物,才能充分發揮各種內固定物的優點,取得滿意療效。 ...
AO是德語“ArbeitsgemeinschaftfürOsteosynthesefragen”的縮寫。英語縮寫為ASIF(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roblemsofinternalfixation)。AO作為研究組起始于1958年,由一些瑞士外科醫師創建。他們認為骨折在很多情況下需要切開復位內固定...
一般不應過早,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如遇有感染、內固定彎曲、松動、折斷或螺絲釘脫出時,應及時采取措施糾正(如臨時外固定等)。有關內固定取出時間,Miler有如下意見:股骨2年,脛骨1年,前臂及肱骨1.5—2年,但還要結合臨床與x線片情況,以免取出過早而發生再骨折或其它合并癥。 ...
開放性骨折按軟組織損傷的輕重,可分為三度。 第一度:皮膚被自內向外的骨折端刺破,肌肉、皮下組織及皮膚的損傷均較輕微。 第二度:皮膚被自外向內割裂或擠壓破碎,皮下組織與肌肉有中等度損傷。 第三度:廣泛的皮膚、皮下組織和肌肉嚴重挫滅傷,常合并血管,神經的損傷...
開放性骨折因創口有發生感染的危險,必須及時正確地處理創口,防止感染,力爭創口迅速愈合,從而將開放性骨折轉化為閉合性骨折。 侵入創內的細菌,最初僅停留在創口表面,此時創口僅受污染。在細菌繁殖和侵入組織之前這段時間稱為潛伏期。潛伏期的長短與創口的性質、部位、污染程度;細菌的種類、數量、毒性;病人局部和全身...
開放性骨折清創內固定后,如果皮膚缺損,一期縫合有困難,可用健康肌肉覆蓋骨折部,用皮瓣移植修復創口。 ...
皮膚與關節囊破裂,關節腔與外界相通者稱為開放性關節損傷,按損傷程度與預后不同,可分為三度: 第—度:銳性外力直接穿破皮膚與關節囊,創口較小,關節軟骨與骨骼尚完整,經治療后可保持關節功能。 第二度:鈍性暴力傷,軟組織損傷較廣泛,關節軟骨與骨骼有中度損傷,創口內有異物,經治療后可恢...
早期合理應用抗生素對防止感染十分重要。在急診輸液中即大量輸入廣譜抗生素,清創術中持續靜滴,可使用藥時間提前,并能在藥物有效控制下清創,以提高抗生素效果。在手術前,清創后及第一次換藥拔引流時,均應常規各作一次細菌培養并藥敏試驗,對了解污染菌株指導合理用藥均有意義。 ...